水泥路破碎狀態
共振破碎后,形成由較松散的上部碎石和互鎖的下部碎石組成的結構層。咬合裂隙呈20°-60°角,裂而不散。級配碎石的強度和模量均高于壓實狀態。傳統的水泥路面“由白變黑”工程是在舊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直接加鋪瀝青層或挖出水泥板鋪設穩定層和面層。舊路面處理不當,會產生反射裂縫,影響新路面的使用壽命,挖出的水泥板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機械設備多、耗時長、易耗品多、粉塵多、噪聲大、交通影響大等缺點
共振破碎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在沖擊破碎、門板破碎、多錘破碎和單錘破碎的基礎上發展和升級。2006年引進中國,已廣泛應用于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已完成建筑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累計長度約2000公里。證明了共振破碎技術的成熟性、可靠性和適用性。
共振破碎技術是一種高頻、低振幅的振動破碎技術。共振破碎不是靠“蠻力”來破碎水泥混凝土板,而是用“巧思”來達到“四兩公斤”的效果,這是共振破碎的主要特點。實現了板的激振力與固有頻率的優化組合。促進水泥混凝土板的共振開裂,開裂不裂。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技術在于共振光束的調諧效應。
共振梁調諧原理:激振器產生偏心力,使共振梁調幅調頻后產生共振,再驅動破碎錘產生高頻、低頻振動。使錘子的振動頻率達到或接近水泥板的固有頻率,板迅速共振開裂。共振梁具有很好的振動頻率和激振力的組合來破壞板。